无锡宜兴市丁蜀镇:“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宜兴市丁蜀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要求,全面加强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以党建为引领,以信息科技为支撑,在阵地融合、联勤联动、为民服务等方面强势发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实战效能。
实体运作“一站式”指挥管理阵地。一是资源整合。线上,指挥中心集成12345热线、网格化管理服务、行政执法、森林防火、技防监控等平台资源,集合各类数据信息。其中,依托现有“1+4”综合指挥平台,建设“丁蜀镇网格化联动处置平台”,融入网格人房核实信息23万余条,纳入2918个技防监控、25个高空瞭望点位监控,搭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合、一网通办的线上服务平台,以“智慧+” 优化治理形态,切实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二是工作融合。线下,按照“前店+后厂”的工作思路,镇指挥中心与综治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局三部门一体建设。在“前店”综治中心公共服务区,按常驻、轮驻、邀驻进驻条线部门;在“后厂”指挥中心,构建指挥、预警、工单结转、日常办公等功能区块,设置6个指挥工位,由12345热线、网格化管理、综合执法人员常驻一体办公。三是功能聚合。通过深耕“精网微格”工作体系,建立覆盖46个村社区的网格153个,全年网格内上报并处置有效事件1.8万余件。同时,接入“农业物联网小镇”“森林防火”等数字化场景,充分实现全市示范乡镇林区数字化日常巡护、灾情预警、救援指挥、湿地保护等自然资源保护场景下的多维数据应用。
闭环运行“吹哨报到”联动工作机制。一是深化完善治理机制。制定印发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吹哨”“应哨”两级联络员,在各村(社区)、职能部门选配“应哨人”52名,形成常态化联络机制。明确第一批“吹哨报到”事项39项,在理顺事项清单与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明确报到部门、事件处置时效,形成“发起吹哨-哨源审核-部门应哨-工单办结-评价考核”的完整闭环流程。二是动态拓宽哨源渠道。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网格化联动处置平台、数字城管平台等渠道全方位收集“哨源”,将消防安全、违规整治、生态环境、噪音扰民、农业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稳定等群众反映集中、难以解决的7大类事项纳入“吹哨”范围,通过严格落实落细网格员、城管处置员等一线治理力量日常巡查走访制度,多途径倾听群众诉求,实现反映渠道全畅通、民情监测无遗漏、服务管理无缝隙。三是快速有效联动处置。明确制定三级事件处置流程图,将各类“哨源”事件根据难易程度和办理部门协作需求进行精准分类流转。一般事件直接处置;重大事件由部门分工合作处置;突发事件和镇确实不能解决的事项,向上“吹哨”合力攻坚。去年3月以来,镇指挥中心流转“吹哨”事件353件,一批如沿高铁高速沿线环境整治等“跨部门难事”得以快速处置。
民生为本践行“一呼即应”为民服务理念。一是着眼于“点”,诉求应答顺畅高效。按照“接诉即办、首接负责制”要求,12345热线工作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构建“主要领导督办、分管领导盯办、12345联络员首办、科室人员承办”的“四办”工作体系,构建到底到边的“全链闭环”响应机制。对于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和建议类诉求按照“轻重缓急”分级分类,建立工单转派清单管理制度,提高工单派发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二是立足于“面”,剖析问题科学预警。对各类诉求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研判,每月统计、整理、编印《丁蜀镇12345热线情况分析》,为镇党委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勤联动增效赋能。重点督办“多人同诉”“反复投诉”“高频对象”“关切话题”等工单,镇主要领导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分析研判事态、部署决策,确保问题“有求必应、有诉必果”。三是落脚于“实”,幸福工程惠及民生。为真诚回应群众“呼声”,丁蜀镇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督办群众有普遍诉求的民生工程,突出工作实效,确保项目质量。2023年以来,丁蜀镇紧扣菜场改造、健身公园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电动车充电停放、消防通道堵塞、公交线路改道、电梯加装等百姓身边事、烦心事,推动68个“微幸福”项目落实落地。